橋梁用金屬波紋管
橋梁用金屬波紋涵管(金屬螺旋管,金屬波紋管涵,波紋管涵洞)嚴格按照JG/T3013-1994標準生產,廣泛應用于我國各大橋梁工程。可具有接縫牢固、無開裂、無脫扣、不滲水、不滲漿、可旋接、承載能力大等特點,深受用戶的好評。
概述
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交通運輸事業(yè)的快速發(fā)展,過去年代修建于各地城鎮(zhèn)和各級公路上的橋梁,負擔著十分沉重的交通荷載及繁重的交通量。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,如建橋當時的資金緊缺,設計荷載及泄洪標準偏低,技術力量的缺乏,設計、施工管理的粗放,設計、施工技術水平較低和設備、手段、材料的落后,以致在設計上或多或少存在考慮不周的缺點,施工也留下大小不同的缺陷。
涵洞在公路工程中占很大比例,是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無論是占工程數量還是占工程造價上,據有關資料介紹:小橋涵工程數量約占橋涵總數的70%~80%,平原地區(qū),每公里約有1~3座;山嶺重丘區(qū),每公里平均約有4~6座,小橋涵工程造價可以占到橋涵總額的50%以上。小橋涵中,涵洞又占絕大多數,在山嶺重丘區(qū),因為盛產石料,石料涵的造價及養(yǎng)護費用低,又節(jié)省鋼材和水泥,經久耐用,石拱涵是首選的涵洞類型,石拱涵的比例約占40%,其至更多。從橋梁技術狀況分析,由于河床屢遭洪水沖刷,河床底部加深,橋梁墩臺基礎外露、沖空,產生不均勻沉降,導致橋臺、拱圈產生附加應力而出現開裂,有的甚至出現開合現象;有的橋梁由于橋臺較高,受行車及臺后土壓力的作用,橋臺出現開裂、凸肚等病害;橋面混凝土鋪裝層由于使用時間長加之重車作用,導致開裂、剝落等病害。
舊橋加固,提高舊橋的承載能力,確保交通運輸的安全是目前和今后面臨的任務。
隨著國民經濟的發(fā)展和重點工程的建設,目前公路橋梁所承受的負荷有3個特點:1交通量不斷增大;2重型車輛增加及超載現象嚴重;3超限運輸的出現和增加。按現在橋梁和運輸狀況,橋梁的承載能力和通過的車輛荷載是公路與運輸的矛盾之一。
根據近幾年對超限運輸橋涵的加固實踐,下面介紹公路舊橋涵加固方法。
如果舊橋涵頂部填土較高,挖斷路基重新修建,工程量較大,山區(qū)修建施工便道困難,在此種條件限制下,只能是對舊涵進行加固處理。目前對于舊橋涵通常采用的做法是:
1、在不破壞原有橋涵的基礎上,縮小小橋涵的跨徑,在其中修建一座構造形式相近的結構,石拱涵拱圈增設套拱加固法在原主拱圈腹面下增設一層新拱圈,即緊貼原拱圈底面上,澆注或錨噴混凝土新拱圈,外形上就像是在原拱圈下套做了一個新拱圈。下部結構擴大基礎加固,此方法實際上是新修了一座石拱涵,而且施工工期長,施工難度大、工程量大、危險性高。
2、在原有橋涵內放置一道或幾道金屬波紋管涵,波紋管具有重量輕,施工簡單、工期短等優(yōu)點,原涵與波紋管底部及兩側可填充沙礫、碎石土、片石砼等材料,波紋管頂部可用高壓泵送膨脹水泥沙漿或砌筑片石膨脹砼。此方法在工程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二、 波紋管施工方法
a) 涵洞施工前,準備相關材料、人員及設備進場,并作好施工時期的安全防護工作,對路基邊坡進行圍網防護,防止石塊等物體下滑傷人。
b) 基礎處理,可回填沙礫或砌筑片石砼。對基底進行平整,換填30-50cm厚的沙礫材料,密實度達到90%以上,選擇適當的流水縱坡3%左右。定出每道涵的中線和邊線。
c) 波紋管施工時,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,預先在原拱涵基底用角鋼并排兩根,長度根據涵長確定。作涵管推進時的滑軌,波紋管管徑根據工程需要可有不同的規(guī)格,整裝管管徑為0.5m--2.5m; 每節(jié)管長度3米左右。采用內(外)法蘭螺栓連接。拼裝管管徑為3m--8m。每個圓周方向有4---15塊板組成,板與板搭接高強螺栓緊固。
d) 如果涵長小于30米,波紋管兩側與原涵寬度大于80cm,可將整道涵管在下游或上游向一端推進,就位以后,再進行一端擋墻的砌筑,四周的回填工作,可回填沙礫、碎石土,砌筑片石等,頂部采用漿砌片石或高壓泵送膨脹水泥沙漿。
e) 如果涵長大于30米,波紋管兩側與原涵寬度小于80cm,可將3m-6m長涵管在下游或上游向一端推進,就位以后,可以將其固定,砌筑頂端的片石端墻,波紋管的另一端與涵洞間的間距用沙袋或漿砌片石擋住,寬度50cm,然后開始回填。兩側可用粗沙水密法密實或澆注混凝土震動棒搗實;頂部采用高壓泵送膨脹水泥沙漿。該節(jié)管四周填筑完畢以后,將第二節(jié)管運至,進行兩管的連接,波紋管的連接方式為內法蘭螺栓連接,工人可在管內連接。連接完畢后,以上述相同的方法進行回填。依此順序,完成整道涵管的修建工作。
三、 YTHG金屬波紋涵管在舊橋涵修復加固工程中的應用實例簡介
1、京贊公路河北保定段
該段公路有處小橋采用Ø2.5米波紋管,兩孔并排,替代兩孔5米的石拱橋,橋下有水渠,原路面寬度為7米,2004年進行改建拓寬,原拱橋長度不夠,需要接長或破壞重建,費時費工,采用波紋管每孔長度12米,將波紋管置于石拱橋內,拱橋增加的寬度用波紋管補償,管四周回填沙礫,洞口漿砌片石,施工時間僅為5天,這樣縮短了施工時間,可以保證開閘放水,滿足農業(yè)灌溉的需求。再者,該處位于村莊內,有水渠通過,修建施工便道也很困難。這次調查,該路已通車近3年,路面平整,涵洞接縫處密封性能良好。
2、G112線是河北連接山西的主要運煤通道,長期超載造成一些路段蓋板涵險情不斷,并出現路面破壞現象,嚴重危及了行車安全,蓋板涵的重新修建需對相應路段進行斷交,且施工期至少需要半月。2007年6月13日,我公司將直徑1.0/2.5米金屬波紋涵管運至保定淶源縣險情路段,此路段屬傍山險路,無法修建施工便道,斷交對過往車輛影響極大,金屬管涵運抵現場后,斷交施工一天時間,整道涵洞就修建完畢,而且管涵頂部填土超過30cm后,100T左右的車輛都可以通行。涵洞修建完畢后,該路段的業(yè)主和施工單位對金屬波紋涵管給予了高度評價。
3、大杖子灤河大橋位于省道出海路K37+884處,橋長404.4米,建于1996年。隨著承德市經濟的快速發(fā)展,該橋車流量晝夜達到1.4萬至1.7萬輛,超限超載車輛急劇增加,造成該橋破壞嚴重,病害發(fā)展迅速,存在著嚴重的事故隱患,隨時都有垮塌的危險。經交通部公路工程檢測中心檢測,該橋被評為四類橋梁,需要搶險加固。為了保證出海路大杖子灤河大橋搶險加固工程在汛期前完工,該市交通局公路處抽調精兵強將,組成施工隊伍于2007年4月1日進駐施工現場,進行征地、修便道等前期工作。在便道的修復過程中選用了我公司生產的YTHG整裝波紋管涵14道,我公司第一批貨于4月4日運達施工現場,經過8天的艱苦奮戰(zhàn),在灤河不斷流的情況下于4月11日全部組裝完畢。4月15日開始填土軋實,一條長600米的便道修成,方便了群眾的出行,減少了車輛的繞行,為搶修大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。經過該市交通局公路處干部職工65天夜奮戰(zhàn),承秦出海路大杖子灤河大橋搶險加固工程順利完成,6月5日大橋通車。
4、山西臨汾汾河大橋項目部,該處涵洞跨越汾河(圖),作為施工車輛臨時便道,該處涵洞6孔并排,基礎采用片石,加30cm砂礫墊層,管側回填砂礫,頂部及頂部以上50cm高度全部澆筑鋼筋混凝土,此涵洞施工用時3天,建成后可承載100余噸的車輛,與混凝土小橋相比,即縮短了工期,又降低了成本。
5、G109線大同常圈溝橋,為三孔跨徑5米的石拱橋,樁號為K433+836,始建于1983年,每孔長度23米,填土高度4米左右,由于該線是山西通往內蒙的交通要道,長期超載車輛比較多,橋墩及拱圈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,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,必須采取措施對此進行加固維修。原拱涵單跨徑為5米,拱高度為1.8米,橋墩高度為2.4米,該處無法修建施工便道,如重新修建,將需要斷交施工,而且所需時間長。2007年8月進行了加固維修,在每孔拱橋內設ø3米的拼裝式金屬波紋涵管,四周砌筑片石混凝土進行加固處理,兩端砌筑M7.5片石擋墻,施工時間僅為15天,目前已建成通車。
四、總結
舊涵加固中波紋管涵使用至今,效果良好,管底平順,未發(fā)現漏水現象,路基和涵洞基底也未發(fā)生變形,與圬工涵洞相比具有設計簡單、重量輕、運輸方便、施工簡單、施工工期短、變形性能好、造價相對較低等優(yōu)點。
目前金屬波紋涵管在國內40余條公路工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,無論是新建、改擴建、舊涵快修的項目建設中都發(fā)揮著其重要的作用。